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883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同时作为淮海经济区首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、江苏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,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徐州市老城区生活污水处理水平,对改善周边环境和奎河水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.7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.8平方米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。
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7316起,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%,连续11年实现命案全破,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达99.6%;抓获各类逃犯1442名,增长25.0%,追逃总成绩列全省第一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用电3.3亿千瓦时,增长2.7%;第二产业用电267.0亿千瓦时,增长7.4%;第三产业用电118.4亿千瓦时,增长15.7%。新能源发电占比稳步提升,发电结构深度调整,风力发电、垃圾发电、生物质发电均有显著提高,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比重比上年下降2.7个百分点。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.7,首次降至5以下,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29天,优良天数占比为62.7%,成功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名加强河流整治,恢复河流岸线自然状态,系统打造水生态廊道。
推进天然气亳州池州干线谯城太和段等天然气供气项目建设。制定了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,明确工作职责,压实工作责任,形成工作合力。3.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需关注。
完成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任务,组建了亳州市生态环境局,完成县区分局人员编制上收和经费保障。统筹考虑PM2.5和臭氧污染区域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,加强重点区域、重点时段、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治理,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。治理散乱污企业1000余家,通过土地置换激励,拆除复垦砖瓦窑厂30家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,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,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更加巩固,生物安全与生态风险防范水平显著提高,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,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。
完善农业资源利用循环体系,加快废弃农膜、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,以秸秆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,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推进无废农业建设。严格节能审查制度,开展煤电节能行动,推动用能绿色化发展。
全面推进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、油墨、胶粘剂、清洗剂等,加强汽修、干洗行业VOCs综合治理,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。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,推广节能照明、节水器具,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,加强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与督导。试点开展环境监督长制工作,建立了三级环境专项监督长体系,成为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有力抓手。十三五末,我市PM2.5平均浓度为47微克/立方米,比2015年下降19%,优良天比率70.2%,比2019年增长13.7个百分点,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。
优化种养业布局,推进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运输、销售全产业链绿色化标准化发展。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还比较薄弱。努力实现大宗物资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。该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五年规划,是开启新时代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的五年规划,也是生态环境管理机构改革之后的首个五年规划。
持续强化扬尘污染治理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距离落地见效仍有差距,一些地方责任落实、压力传导不到位,部分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认识有偏差,不能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。
开展重点任务、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污染防治成效跟踪评估,动态调整优化大气污染防治方案。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0%以上,创新研制机械化、使用燃气的新型烘炕,取代4000多个原始土炕,有效解决中药材初加工污染问题。
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,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仍不稳定,受河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,有的河段和时段超标现象依然存在,提高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压力依然较大。2020年环境行政处罚卷宗评查获全省第一名,2020年全省环境执法大练兵获第一名。1.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待提升。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,稳步推进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面源治理。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乡镇环保工作站,2019年全省推进乡镇环保站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。努力降低煤炭使用增量及占比,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。
完善港口码头岸电设施,提高岸电使用率。禁止建设企业自备燃煤设施,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,加快现有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。
(一)加快绿色发展转型,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。新污染物不容忽视,防范体系亟待完善。
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,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。加大老旧机动车、工程机械尾气治理改造和限期淘汰力度,基本消除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。
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,要保持力度、延伸深度、拓宽广度,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、重要领域、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。综合研判,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,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,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依然任重道远,必须保持战略定力,强化系统观念,坚持底线思维,充分把握新机遇新形势,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,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。到2025年,完成国家和省对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。完善铁路和水路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货运运输结构调整力度,针对煤炭、粮食、建材等大宗物料及工业产品等运输,深挖运输结构调整潜力,谋划货运运输公转铁和公转水重大工程。
削减非电力用煤,开展燃煤锅炉整治,加快淘汰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锅炉。完善自行车道、步道系统建设,鼓励群众低碳出行。
深入开展突出环境问题大起底、大排查,建立问题、任务、标准、责任四项清单,对标对表进行整改,对整改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督查。以碳达峰、碳中和为目标,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,严格控制能耗强度,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增量,推进能源供给清洁、消费节约高效。
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。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入亳引水工程建设,完成谯城涡北水厂、古井水厂等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,加强茨淮新河、西淝河等清水廊道水质保护,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,建立供水网络上下游水质数据互联互通机制,增加城南地表水库采样点与监测频次。
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,逐步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。《规划》设置了包括环境治理、应对气候变化、环境风险防控、生态保护四大类17项指标,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,预期性指标6项。深度治理城区范围内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1016辆。规划的空间范围为亳州市行政区域,含涡阳县、蒙城县、利辛县、谯城区、亳州高新区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。
当前,城镇化持续推进,城市人口总量持续增加,产业经济仍保持较快发展,资源消耗总量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,通过末端治理进行减排的潜力已十分有限,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进程有待加快。到2025年,溶剂型工业涂料、溶剂型油墨使用比例分别下降20%、15%,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下降20%。
到2025年,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/日。推动中药、白酒、煤炭、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工程,推进企业清洁化改造,推进不具备整治条件的化工企业关闭或搬迁至合规化工园区,并加强化工园区管理。
对涡河等跨境河流,强化生态流量保障,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补水,加强水质监测,合理调度流量,结合利用人工或天然湿地提升自然净化能力,提高补水质量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,加快公交、环卫、邮政、出租、通勤、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及政府机关的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的应用,2023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0%以上。
发表评论